010-59770718
010-64948918

010-59770718

13126639678

给我发消息

邮件:

ourcare@sina.com

地址:

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南四街15号21D

邮编:

101102

临床应用

“OUR伤安素”碳纤维敷料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李利根 柴家科 郭振荣 杨红明 贾晓明 许明火 李烽  曹卫红  冯光  盛志勇
文章出处:中华外科杂志社2006年8月第44卷第15期
作者: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,全军烧伤研究所
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1年 12月 28 El第 25卷 第 6期

近年来,人们不断探索与开发新型敷料,诸多生物或人工合成敷料用于临床,在烧伤创面治疗中起了积极的作用,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合成敷料和生物敷料[1]。烧伤敷料研究也是烧伤治疗中一直处于探索中的问题之一。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0月应用碳纤维敷料治疗烧伤创面,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,现报告如下。
临床资料
1、 一般资料:入选病例共277例,男164例,女113例,年龄5~74岁,平均30.3岁。其中浅Ⅱ°创面62例,深Ⅱ°创面121例,均为伤后48h内患者。伤后2周残余创面94例,其中创周红肿、分泌物多者55例。创面占体表面积0.1~6.0%,平均(3.4±0.6)%。烫伤部位为四肢、躯干。入选病例按3: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。治疗组浅Ⅱ°创面46例,深Ⅱ°89例,其中伤后10d手术者23例;残余创面68例,其中创周红肿分泌物多者38例,最终手术者19例。对照组浅Ⅱ°创面16例,深Ⅱ°创面32例,其中伤后10d手术者14例;残余创面26例,其中创周红肿分泌物多者17例,最终手术治疗者15例。
2、 治疗方法:治疗组:常规创面冲洗,清除污物、分泌物,用0.9%氯化钠溶液纱布轻拭创面后,将碳纤维敷料贴于创面,脱脂棉纱布或棉垫覆盖,绷带包扎。每天换药1次,如创面渗出少,敷料干燥可不予更换。对照组创面用0.5%碘伏纱布换药,其他处理同治疗组。
3、 观察指标:按照公式:C%=[(Wb-Wa)/Wa×100%][2]计算敷料吸收容量,其中Wa为敷料未浸水时的质量,Wb为浸水后的质量。每次换药时观察创面渗出量、创面炎症反应、创周有无红肿和分泌物量。首次换药前及治疗后每隔3d采集样本做创面细菌培养。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深Ⅱ°创面治疗前及治疗后3d以直径3mm角膜钻取创面组织做病理检查,观察创面病理变化。治疗组、对照组深Ⅱ°创面伤后10d需手术者,各取12例术中切取痂下组织做细菌定量。记录非手术创面愈合时间。
4、 统计学方法:数值以(x±s)表示,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。
结果
1、 敷料吸收容量(C%):结果每100cm2 碳纤维敷料重量为(1.18±0.03)g,吸水浸透后重量为(16.8±0.51)g,C%为1424 %,吸收的水量为敷料本身重量的14倍多,而医用纱布的C%为533%,吸收的水量为本身重量的5倍,碳纤维敷料吸收容量是医用纱布的2.67倍。
2、 创面炎症反应:治疗组38例创面创周红肿,分泌物多,应用碳纤维敷料后1~3d[平均(1.2±0.6)d],创周红肿消退,分泌物减少;对照组17例创周红肿,换药2~5d[平均(3.2±1.1)d]后创周红肿消退,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3、 创面细菌培养: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阴沟杆菌、绿脓杆菌等。痂下细菌定量:治疗后10d,治疗组为(3.2±0.9)log cfu/g,对照组为(4.1±1.5)log cfu/g,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4、 创面组织学变化:伤后1d,真皮浅层胶原变性,见少量皮肤附件,血管扩张充血。伤后3d治疗组真皮浅层纤维组织变性,局部溶解,可见少量皮肤附件,少量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。伤后3d对照组残存的真皮水肿,细胞变性坏死,间质小血管及附件周围可见较多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。
5、 创面愈合时间:浅Ⅱ°创面:治疗组,伤后6~11d愈合,平均(7.4±2.1)d;对照组,伤后8~13d愈合,平均(9.6±2.4)d。深Ⅱ°创面:治疗组,伤后13~18d愈合,平均(16.2±2.6)d;对照组,伤后17~22d愈合,平均(19.6±3.4)d。残余创面:治疗组,8~32d创面愈合,平均(19.4±6.2)d;对照组,12~41d创面愈合,平均(28.8±10.4)d。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果见表1。
6、 随访:共随访17例患者,其中12例深Ⅱ°创面,5例残余创面,愈合后1、3、6个月随访,发现瘢痕色泽淡,充血及增生不明显。典型病例应用碳纤维敷料前后创面情况见图1~4。
讨论
近年来,国内外对人工合成、生物敷料进行了重点研究,取得了很大的进展,如水凝胶合成敷料等在某些方面比较接近理想敷料的要求,但仍有许多目前无法克服的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[3,4] 。碳纤维敷料是近年开发的新型高分子医用敷料,其特点是无细胞毒性、无刺激、无致敏、质地细腻、柔软,虽然与理想敷料的要求还有差距,但已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。
1、吸收容量(C%)大:吸收容量的大小是评判敷料使用性的指标之一,理想敷料应能吸收创面的渗出液及有害物质,防止创面积液。碳纤维敷料的C%为1424%,吸收的水量为敷料本身重量的14倍多,应用碳纤维敷料后创面渗出物容易被吸收,无渗液聚积。而一些薄膜敷料因吸收容量小,容易造成积液[4]
2、抗炎作用:碳纤维敷料用于新鲜烧伤创面未见创面分泌物多,创周红肿等感染现象,用于感染或有创周炎性反应的创面,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。痂下细菌定量及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均少于对照组,碳纤维敷料的抗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,我们分析可能与其吸收容量大、吸附能力强、减轻创面水肿有关。有报道纳米银敷料依靠银颗粒接触面起杀菌作用[5]。碳纤维敷料的抗炎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3、应用范围广:适应范围广是碳纤维敷料的一大优点,新鲜创面、残余创面和感染创面均可应用。0.5%碘伏纱布也可用于上述创面,但治疗效果较差。而一些合成材料、生物材料无法适用于所有的烧伤创面,如水凝胶敷料主要用于新鲜创面,而不适用于有感染的创面[6]。
图1,2患者男,24岁,右手及腕部火焰烧伤,偏深Ⅱ°,烧伤面积2.5%,伤后2h入院(图1),应用碳纤维敷料换药治疗18d创面愈合,2个月后随言瘢痕增生不明显(图2)图书3、4 患者男,12岁,左小腿烫伤32d创面未愈,面积约1%,皮岛稀疏(图3),应用碳纤维敷料隔日换药1次,28d后创面愈合(图4)
4、有利于创面愈合:与对照组比较,碳纤维敷料对新鲜创面和残余创面均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,特别是对残余创面,两组差异显著。碳纤维敷料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:⑴促进炎症消退,减轻水肿,防止创面加深。⑵使创面清洁干燥防止细菌感染。⑶保护创面微环境,利于创面修复。⑷创面愈合过程中无占位性,不影响上皮生长。⑸减轻肉芽水肿。
5、 不足之处:敷料的黏附性与占位性是一对矛盾,一方面要求敷料要有较好的黏附性,否则在创面上容易滑动,影响治疗效果,但黏附性过强,与创面连接紧密,换药时不易脱落,碳纤维敷料不足之处在于与创面黏附性强,敷料贴敷创面后,不易自行脱落,虽不具占位性,但换药时需要湿敷,这是需要改进之处。
虽然碳纤维敷料与理想敷料还有很多差距,但在吸收渗液、减轻水肿、防治创面感染、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。